TOP
觀衆回顧

共學兩星期比唔上自己少林寺兩個月,希望再有!(未完的小結文)
文:Grace Wong

觀察是個好東西

在這次研習週當中,我主要當觀察者的角色。

觀察者vs參加者

作為一個觀察者,我認為與參加者之間有一些相反而互補的分別:

  1. 作為觀察者許多時候都會先看整體再到個人,而作為參加者時會看個人為主(然後或會到整體)
  2. 作為觀察者觀察的對象是他人,作為參加者大多會內觀自己
  3. 作為觀察者會用一個較為理性分析的角度理解練習內容,而作為參加者時會用身體親身體驗來理解練習內容

從兩週的觀察中,看到不同背景的人用他們各自的方法做同一件事是我最大的得著,令我思考的角度不局限於自己。

一起研習的魔力

研習可以令自己更加清楚未來要創作、訓練及思考的方向,在一些自己有興趣的領域上越挖越深。

研習可以是一個人的事,但也可以是一群人的事。一起研習可以在思考同一件事上有不同的角度令結論更加立體,有人一起交流會令研習更加順暢,我有一種「共學兩星期比唔上自己少林寺兩個月」的感覺。在這兩週中我與不同人身上學了不少東西,亦從討論中找到一些一直思考的問題的方向。

這兩週都處於一個很亢奮的狀態,每天都期待與大家討論和進步。平常自修比較慵懶的我因為難得可以與人討論平常自己想不通的問題,很想把握每次回來的機會,獲得了更自律的動力。

打通任督二脈

跳舞都跳了一段時間了,之前一直都想試一下編舞,但苦於找不到途徑吸收相關知識。這次很多工作坊的內容都有涉及到創作和表演,令我獲益良多。

舉個例

「動作探索的方法學」工作坊教我如何發掘更多身體的質感和如何仔細區分,當我編舞有需要找一些特定的質感時可以應用相關的知識。

「It’s all connected」

經歷完兩個星期的研習週,吸收了平常身體訓練以外的許多知識。我認為所有工作坊及內討論的題目都息息相關,於是嘗試整理,以一個整體找出那些有被共同被探討的事。

在與音樂和影像相關的工作坊,對這方面不是那麼熟悉的我在思考角度上獲益良多,而關於身體方面的工作坊,則是理清了一些鍛鍊方法和面向。

*藍色字=不同題目之間有共同探討

*黑色字=個別題目有探討

舉個例

涵蓋最多範圍的工作坊:「書寫動態:音樂、動作及編排標記法」工作坊

工作坊嘗試將書寫音樂和身體動作,創作與表演之間的關係用一些練習串連起來。

當中有一些練習涉及創作自己的譜及演繹別人的譜,再又創作者演繹自己的譜,牽涉了書寫、創作、解讀、表演等等,更提醒我這些東西息息相關。

書寫的重要性

在整理資料時,我發現有一些詞語在身體訓練/創作時經常被提及,而他們相似而又不相同。在這次整理的過程中,我比以前更想仔細地區分什麼時候要用那些字才達至更準確的表達,這樣才算是真正了解當中的內容。

舉個例

「Harmony」與「共鳴」,「Sensibility」與「Awareness」

兩週的內容範圍很廣、資訊很多,實在難以短時間內消化。我還有很多東西想寫但還未整理好,這篇文只是一篇小結,真正的研習才剛剛開始!


Grace Wong

鍾意跳舞但唔係只係鍾意跳舞,鍾意藝術所以試好多唔同媒體。

鍾意諗框架入面有幾多唔同既可能性,鍾意問好多好多問題。

鍾意諗點樣將自己識既唔同野擺埋一齊令自己表達既野更加豐富、更加有趣、更加創新,鍾意創作屬於自己既作品。

我的處女研習
文:Henry Man

在疫情底下,好高興可以順利地參加由不加鎖舞踊館舉辦的「公開研習週2022」(Open Research Week),並以年輕寫手的身份向大家分享我於其中的經歷和感受。這次的Open Research Week確實令我「腦筋伸展眼界大開身體力行」,有海量新的東西注入身體和腦袋沉澱,發現原來表演藝術的世界可以這麼大。自己接觸舞蹈近四年,可以說一直在大部份時間都只是很純粹地進行身體的練習訓練,未有怎麽想像用其他的方式來習舞。

一直以來這種習舞方式讓人很容易成爲一個沒有靈魂的舞蹈機器。專注學習跳舞技巧,跟隨着老師或編舞教的steps來學習舞蹈外,未必能培養到獨立思考的能力及實踐勇於實驗的精神和耐性,去發現自己的好奇所在。而在研習週,不論背景參加不同的工作坊、展演、講座和放映,一起探究表演藝術的奧妙和趣味,透過不同方式刺激更多身體的可能性。對身體結構的好奇可翻書閱卷來尋求答案,想注入更多不同的動作質感和動作幅度的變化則可透過即興創作來發掘更多身體的可能性,還有寫作、創作和觀賞等等。

在這兩週裏,我一共參加了不同類型的活動。這些活動都邀請來自不同範疇的當代表演藝術家來主持,有職業舞者、編舞、聲音藝術家、敲擊樂手、影片製作人……而我第一項參與的活動就是由編舞Joseph、聲音藝術家Lawrence和敲擊樂手Karen所聯合帶領的「書寫動態:音樂、動作及編排標記法」研習展演。他們透過三天工作坊中累積下來的創作,將樂譜推展至音符以外的方式編寫,以身體作手段,向觀眾分享研習成果。在展現中表演者在小小的空間加入即興創作,儘管我沒有機會參與展演分享前三天(共九小時)的研習工作坊,也能深深地感受到參與者和帶領者在展現分享中帶給觀眾的張力,是一股會令人雞皮疙瘩的張力。記得令我最深刻的是一位女生,即使在狹窄的空間,身體不能呈現太大幅度的動作,她也能善用她的聲音放大整個空間,令我發現原來肢體不是改變空間的唯一工具,我們亦可以更多運用身體的方式例如聲音來創出可能性。皆因這是我第一次以非樂譜的形式來閱讀樂譜,而其中有些以文字形式來呈現,有些則以畫像的方式呈現,令到初初接觸這些非「豆豉譜」樂譜的我感到十分迷惑,甚至令我疑惑究竟這個「書寫動態:音樂、動作及編排標記法」研習工作坊究竟是否有音樂的存在。Lawrence則跟我解釋其實樂譜在世界和歷史上有很多種不同的形式,只是因為時間和文化令大多數人對樂譜產生了五線譜等固有形象。有很多有趣的記譜法因時代進步而慢慢被人遺忘,例如:音位譜、簡譜、奏法譜、古琴譜等等。這確實令我眼界大開,了解到原來不同形式表達樂譜,對於個人的表達是有不同的影響。

而我另一項想分享的活動是由編舞Sabrina所帶領的「平衡不等於靜止」身體工作坊。在這一個工作坊裏參加者可以一同經歷和感受編排製作作品中的過程和方法,透過一系列的exercise令我們了解到Sabrina和舞者們(Kerry、Natalie、Priscilla)日常的排練方式,是一個十分有趣和實在的舞蹈工作坊。記得工作坊中其中一項exercise需要二人或以上進行,首先選出一位帶領者,而其餘的跟隨者則需要將一件物件放於身體一部位,並跟隨着帶領者所指令的動作,以最保險的方法在不讓物件倒下、又能盡量模仿帶領這動作的情況下開發身體的可能性。物件於身體部位的限制裏所帶來的自由空間,在配合以上規則,難以協調的情況底下,帶領者與跟隨者之間亦可以找出當中的平衡點,以不同重量質感的物件使移動中的身體獲得變化。最後Sabrina亦跟我們分享了她是被「體感遙控車」所啟發而設計這套練習的。我想她是希望舞者可以像體感遙控車般模仿主人的動作,同時訓練舞者能否在限制底下改變身體的慣性,並從中發掘每個舞者/Mover的獨特身體元素。而這個exercise亦構成《平衡不等於靜止》展演中的一部份。我認為這個工作坊不但可以讓參與者體驗舞者的角色,同時給予一個機會讓我們更加留意到身體的一些習慣,解鎖更多自己的模樣。

Open Research Week是個好東西,在這個平台可以有機會與不同藝術家交流與學習,希望日後可以再度參與!


Henry Man

#感性派城市中的追夢者。生於香港,現就讀於香港演藝學院,主修現代舞。十六歲開始接觸舞蹈,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舞蹈學院—青年精英舞蹈課程,在學期間曾獲「青年精英舞蹈課程導師獎學金」。文氏亦曾參與由城市當代舞蹈中心策劃的舞蹈培訓獎學金計劃—「彩色青春」以及「舞蹈青年2021」。文氏的近期演出包括:新約舞流「音語來回」舞蹈教育計劃《暮言·菁行》舞蹈演出、城市當代舞蹈節2021《島聚》、城市當代舞蹈團《甩隙咔》和城市當代舞蹈團《小龍三次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