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藝術家回顧

公開研習週藝術家

請選擇下列一位藝術家觀看回顧
#公開研習週藝術家回顧2022

「書寫動態:音樂、動作及編排標記法」

❝ 點解做呢個workshop 之 譜同你有咩關係?

「我知!我學過琴,有睇過五線譜。」

「哦,好舊啦,有咩好講。」

「??????」

「音樂作為現今藝術一個相對完善及有歷史的體系,其中好多技巧、理論、審美都係二十世紀甚至現代創作的基礎同框架,無論你既創作係想承傳一D以往既框架定係打破以往既框架,了解西方傳統音樂都能夠提供清晰的reference point;尤其對於殖民城市如香港,一個擅於吸收卻不擅消化,以致『百藝無根』的『空中城市』,深入了解記譜法作為創作工具絕對可以算係一種『思考的基本功』。」

成日話跨界:

譜如何成為跨界的橋樑?

1. 上google搜尋以下關於譜既keyword:

Eye score、dance notation、sound poetry、減字譜、Quad Samuel Becket、Stockhausen Zyklus、 Karen Yu percussionist

2. 上hiukonglau.com或者ig:hiukonglau搵我share d 珍藏譜俾你,再一齊討論下。

成日話試新野:

「新?邊度新啊 睇過?」

除咗好似居禮夫人咁發現新元素,又或者好似Tesla咁研發新科技,仲可以試下用當代context去重新定義舊既概念,例如舊到癲既譜。的確,到最後我地未必搵到真係「新」既嘢,但起碼會經歷到「尋找新方向既概念同思考」既過程。

成日話好難搵composer:

自己做一次,日後遇到composer講嘢都冇咁怯。

成日話要做research:

除咗by production地/受邀參與research然後最後又又又又跌入production既陷阱,可以自主參加多d唔同既research project,多d珍惜彈性同真係過程導向的research project。

另外,有research既時候其實外界聲音很少。好多時都係你有你做我有我做咁。不同research platform/ researcher不如試下有多d交流(我地都有責任啦當然)。如果有心又有興可以係呢個post下面留返番個comment或者join下唔同discord group啊~

成日話「我唔識講」:

大家都會有唔識講既時候,而research可以幫大家name同define嗰d唔識講既嘢。所以唔洗驚驚,反而唔識講更加要講多D(確保聽嗰個夠耐性,而我就超有耐性)蘇格拉底都係日日靠講黎練習個腦,你今日講咗未?

成日話「唔得閒」:

呢個冇計。唯有希望下次(再)見到大家:)❞

「樂手的自我修養」

❝ 自己寫俾自己做紀錄順便俾有心人有興趣就睇睇啦

因為始於《____的自我修養》,開始的時候確實對authenticity這個概念有一種obsession;當時非常熱切地討論過什麼叫authentic的音樂表演,聽(看)了Glenn Gould,對比了Lang Lang,與一眾優秀的表演者不停嘗試即興、睇片、以表演的角度討論,最後大家在19年彷彿找到了當時的共識,有了一種「研習得略有所成」的感覺,research也在疫情當中悄然結束。

19年所討論的音樂/ 聲音表演當中的authenticity的一個簡潔的說法:

「身體應作為音樂/ 聲音的投射(reflection),而不是對音樂的回應(reaction)。」

到了第二次的research,這次有許多新朋友參與,形式也偏似workshop。為了讓去年的說法再完整一點,加了一個前設:

「當音樂/ 聲音作為表演的目的。」

所以全文就係:

「當音樂/ 聲音作為表演的目的,身體應作為音樂/ 聲音的投射(reflection),而不是對音樂的回應(reaction)。」

有了這個19年基本的起點後,今年蠻跳脫地(現在回想是有點問題的)嘗試討論另一個問題:

與非樂手的表演者合作,抽空了討論音樂/ 聲音內容的情況下,直接討論表演?

由此我們嘗試把視線從音樂或聲音轉移到了樂器及聲音製造的工具上。21年有了Larry的加入,這次變得practical了許多。嘗試了從不同面向切入音樂—vocalisation & embodiment。也更多從不同工具切入表演—傳統樂器、電子樂器、甚至由Larry program過的iphone。透過樂器或發聲器具的框架來提供音樂或聲音的脈絡—嘗試利用樂器的原理或物理性來觸發表演者進行聲音的即興。

而這次總結出來的結論是:「樂器」給予表演者的空間難以定義—

樂器提供的空間太大,聲音與表演的關係可能會太鬆散,以致無從討論;

空間太小,思維容易被樂器限制,而跌入一個「努力學習樂器」的狀態。

而更重要的是,在這次research當中發現了表演、或即興的策略更影響最後的音樂/ 聲音表演的關係和邏輯,而非樂器本身。而「即興的策略」應該如何討論,又或者如何能避免討論即興來繼續research,這些問題就成為了今年的功課—而這些問題也回應了19年的說法:

如果「以身體回應音樂」不是一種「以音樂作為目的」的表演。那或許應該先討論「還有什麼表演的目的」,透過目的來討論「即興策略」的問題。

希望明年繼續。

特別鳴謝:感謝Larry今年的加入,期待繼續合作。❞

《我唔識同我個composer溝通啊》

❝開翻估啦(雖然冇人估緊),其實呢個sharing就唔係真係講緊「點同composer溝通」,而係一個「分享一d我自己點樣聽音樂既思想訓練」。咁當中包括我點樣睇conditioning啦,點樣質疑自己聽音樂時既客觀性啦,有冇俾d視覺、文化、其他非音樂既「成分」影響,而呢d影響係d咩黎,係創作既時候又會唔會可以運用到之類;除咗d思考上面呢d軟件既問題,仲有小小music psychology既科普,等冇接觸既朋友又開多度門,了解多少少自己個腦既硬件限制咁。

雖然係咁,但都唔係完全呃大家既。我相信呢d自我懷疑的確到最後係能夠幫到溝通既。一句到尾,如果你唔知自己聽嘢既切入點係乜、或者唔知自己點解聽到A會諗到B,其實都幾難同你溝通。而「吾日三省吾身,諗下點解呢首歌會整喊你,點解呢首歌會諗起嫲嫲,點解呢首歌會搞到你起雞皮」,到最後就係幫助自己建立多少少同理心,明多少少「點解人地聽呢首唔會喊,點解人地聽呢首諗起既係Calvin,點解個個聽呢首歌都一定會起雞皮」咁樣樣。

然後就係除咗我分享,都有大家吹水既環節,如果大家想吹下水傾下計,有興趣了解多dd,雖然活動已過但都歡迎大家inbox下我,或者鼓勵下我地搞多次咁:)❞

❝Body Harmony

會改這個名字,是因為很希望看見「合一」。

Body在舞者的角度,是她的身體、自身、全人、個體。在musician的角度,可能是instrument吧!

常常看到和聽見一隊Band裏,甚至一首歌裏,樂器與樂器之間的協調,會聽見每個樂器(包括vocal)的各司其職。我越認知一種樂器,越能發現他們的存在,越發珍視他們每一位。

那麼跳舞呢?我們常說的unison、ensemble是怎樣形成的?

沒錯,舞者越發琢磨舞技的確能做得到,但真的是感受到或在unison當中嗎?常說的feel the group/ group sense,so then how to feel?我們是怎樣感受一件事?當我們真的是在ensemble,究竟是怎樣的?

正好,在research的過程裏,我們就一起去發問。

我問了兩個問題:

  1. What is 共鳴?
  2. What is Harmony?

兩者的意思好像一樣,但又好像不一樣。

於是,我嘗試提出以「詞性加上例子」的方向去形容這些字的意思。

有形容詞、名詞,還有動詞。

他們的回答不約而同出現了:感受、互相、影響、協調、振動、衝突、關係、和諧、平衡…等等

符號也同樣畫了:

很有趣,明明好像一樣的字義,卻有多種面向可以切入。我卻認為共鳴就是其字面意思 - 「一同鳴叫」,動詞;Harmony則是形容詞/名詞,意味著各司其職,就算本質上不一樣,但在仍然可以達至和諧。

其實這或許是我們說的unison、ensemble。有時得在不同界別下重新發問我們本來追求的東西。而今次則是向聲音 – 我們的嗓子學習。

關於「和聲」,原來好聽的定義在於「和諧」,在於音與音之間的度數(距離)。4,5度為完全和諧音程,例如: C 和 F / C 和 G。3,6度為不完全和諧音程;2,7度為不和諧音程。然後我馬上按一按琴鍵,的確如此。

如果將音程比喻/當作為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甚至身體不同部份,動作的不同level, 又會是怎樣的「和諧」呢?

Body Harmony - 原來research不只是問出答案,而是學懂怎樣問問題。我,還可以怎樣好奇?❞

梁天尺
李偉能
劉曉江
余林橞
陳偉洛
黃杜茹
李偉盛
羅智穎
Human Wu
孫禮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