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學者Susan Leigh Foster在編集《Choreographing History》中,闡釋編舞作為一種敘事歷史的方式,身體與文化脈絡互相之間的交匯點,以及在知識的承傳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非關舞蹈祭2026以「當下傳統」為主軸,以當代表演的視角進入傳統文化及舞蹈當中,審視身份政治於後殖民地區的張力及矛盾,特別是西方劇場舞蹈定義並規範了主流當代舞蹈教育的美學和概念。
而在全球化的語境下,不同地域的創作者都嘗試尋找美學的來源,以及與自己文化之間的定位。今次的策劃將聚焦於身在亞太地區的創作者,透過詰問傳統去尋找表演、劇場舞蹈、傳統身體與身份認同之間的關係;同時在計劃安排下進行一系列的文化交流,促進不同地區對於雙方的理解,除了是當下的藝術實踐形式,亦是過往歷史文化流傳下來的智慧和傳統,嘗試用駐留的方法,在不同地域中觀察各異的處境、做法和發展路徑,最後從創作演出中提煉出想法,照見眾人對於傳統在當下的想像。
比起西方國家,將駐留設為創作的形式及主軸,在香港及亞太當代舞蹈發展中算是起步的階段。然而,駐留對擴濶藝術家的視野非常重要,它讓藝術家擁有工作/排練室及生活空間,可以專心完成計劃,並在當地社群及文化機構及公眾間建立人脈網絡。而多個階段的駐留亦可以提供時間讓創作者以及設計師團隊能夠減輕製作時間緊逼的壓力,有更多的空間實驗的新的表達形式,以及收集回饋以更精進作品的空間。
不加鎖舞踊館銳意聯同四個不同地方的當代舞蹈單位,包括廣州的二高表演、新加坡的Dance Nucleus、台北的聚思製造端及墨爾本的 Dancehouse合作,成立亞太地區深度當代舞蹈及表演藝術網絡。另外的四個單位除了是在資源規模以及藝術視野上的接近外,這些位於亞洲的地區也在近年持續地探索各自文化傳統與當代社會以及在劇場表演之間的關係,澳洲與台灣在近十年非常關注原住民的文化,也在重新看重當中傳統的承傳,流轉以及帶來和當代社會並行的對話方式;在廣州的二高表演則是展期關注華南傳統文化和有關身體移動及遷徙的議題;而新加坡的情況則與香港相近,本地文化從各元的中西文化交融而成,受著鄰近地區的影響,亦同時處於尋找和確立自身文化地位的階段。